史记中的故事:司马迁

阅读数:100 评论数:0

跳转到新版页面

分类

历史

正文

    史记中的故事:司马迁

      司马迁的祖上在一千年都是修史的官儿。

      他的父亲司马谈自然也是修史的官儿。

      司马迁出身在河南龙门,在黄河之北。在司马迁稍微大一点后,他就是开始学习古文。他的古文根基是家学渊源,很是扎实和牢固。而到了二十岁上下的时候,司马迁就不满足家学传统而到四处去游学了。他先后跟了当世的百家大师学习各门派的学说,又跟儒家大师董仲舒学习儒家的经典。在司马迁年轻的心灵里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观念的影子。他的视野开阔,观点不局限一隅。

      在游学中,他先后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就在这一年,汉朝国势大盛,皇帝决定要封禅泰山。而在皇帝的心目中,那些峨冠博带的人才是汉朝的精英,他们才配和皇帝一道去祭祀天地。而史官就只是用来做摆设的人,没有资格去祭祀天地。这使得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很是义愤和不满。史官上掌天文,祭祀上天难道不需要史官吗?

      司马谈给儿子司马迁说:

      “时间一晃千年,做史官的就是要现在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和做出及时的评论,那就是千年以后,人们还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真相。而当今不注重史官,那千岁后的人又会如何看待当今的盛世呢?为父打算写一本完整的史书,看来只是预备了一些资料,我是不成了,将来的事情就得看你的了。”

      瘦小而矮小的司马迁对他父亲一躬到地,说:

      “儿子虽然鲁钝,但是我也会锲而不舍地把您的事业坚持下来,请父亲放心。”

      “我对你很放心的。我马上就要辞职,在我辞职后,按照常规,你很快就会继承我的位置做上太史令的,你可要认真记录历史,不要虚妄不实。”

      “儿谨尊严命。”

      在父子对话不久,司马迁就真的做上汉朝的太史令。而这个时候,写一本完整的反应华夏历史的书籍的想法也渐渐地在司马迁的内心酝酿了。他把他的这个想法给他的两个朋友说了。这两个朋友一个是任安、一个是大夫壶遂。关于即将要写的那本书,司马迁和壶遂有一番精彩的对话。

      司马迁说:“周公著述”易经“天下兴盛,而五百年后孔子著述《春秋》而乱臣贼子不敢胡作非为。而现在,又是一个盛世,我就要做一本史书用来流传后代。这样事情,我们汉朝我一定得出头来完成,可不敢认为自己年轻就不做了。”

      壶遂问:“那孔子当年为什么会做《春秋》呢?”

      “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

      壶遂又说:“孔子的时候,上面没有一个贤明的君主,所以天道沦丧,而现在不同了明君在上,次序井然,还需要你去写什么史书吗?”

      “此一时彼一时啊。孔子的时候需要立规矩判明好人歹人,而现在就需要我们这些做史官的人去记录现在的盛事,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经过这次辩论,司马迁更加坚定了写一本完整史书的决心。写史书可不比其它。他需要的资料是非常多的,而那个年月,很多资料在战乱中毁掉了,而且在秦始皇的时候的焚书坑儒,又人为地损毁了许多的资料。于是,本来司马谈就打算动笔的史书,在司马谈的一生也没有机会动笔,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整理和收集资料了。而到司马迁的时候,收集资料也还是一件很要紧的工作。

      于是,年轻的司马迁就先后走访了黄帝的故乡、大禹出身地、秦国开国的基地、刘邦出生的沛县、项羽大战的巨鹿、垓下、乌江……整个汉朝的天下几乎走了一个遍。在走访是时候,司马迁还不光是看各地的地方志,还特别注重收集民间的传说,他认为,在民间的传说当中也包含了很多地方志里遗漏了的重要的资料。

      一年、一年、又一年……资料在缓慢地收集中……

      这一年,将军李陵被匈奴生擒。其实,在汉朝,叛逃的王爷和将军不胜枚举。而在这个时候,叛逃匈奴已经被认为是一项大罪了。满朝的人,哪怕就是这个李陵的至亲好友也钳口不语。但是,这个时候,和李陵的关系和交情都很泛泛的司马迁出来为李陵开脱和说情了。司马迁是在皇帝下严召不准任何人给李陵求情的第二天为李陵求情的。皇帝大怒了。本来预备处死这个司马迁的。但是,廷尉府按照汉律,只能给他要么实施宫刑,就是切除性腺,另一个刑罚才是死刑。

      在这样的选择面前,司马迁想起他和他的父亲几十年来的辛苦的整理,辛苦的收集的资料,而现在,这些资料基本整理完备,就要开笔动手写作了。他可不想自己的大好的生命死在还没有半点功绩的时候。虽然受宫刑生不如死,在一般人看来,死刑都更好受,而受刀斧之刑,而自己就从此不再齐全,连入祖坟的权利都不再享用了。就是这样,司马迁依旧选择了接受宫刑而逃避了死亡。他认为死亡就是形神分裂,就再也不能形神再合了。他要利用自己唯一的一次生命去完成自己祖先交代下来的千年的期盼。

      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另外一个朋友任安因为太子的事件被牵连被判处了死刑。在给这个朋友最后的一封书信中,司马迁提到:

      “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那就是: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留下没有实行的文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一定会把这部书写完成、写优秀的。你地下有知,就请一定勉励我吧。”

      司马迁在遭受这样的灾祸后就正式开始动笔写作他的史书了。他参考了春秋的一些写法,但是又纵横结合,在大的方面按照时间为线索,在局部又按照人物和类别,很综合性地把他的全书精细地做一个系统安置。很好地解决了断代史人物不清、传记史时间不清的毛病,同时还采用了相互勾稽法的手法,使得内容既相互应征同时还行文简练干净。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司马迁还采用了揣摩和换位想象的法子,以今推古、以己度人,使得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好像我们在事隔两千多年后还可以看见项羽的威猛和专情、刘邦的无赖和爱民。其实,司马迁自己也没有见过他们二位的,他们年长了司马迁八九十岁的。但是,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谁又谁司马迁对项羽、刘邦的记录不真实呢?当然,在不少问题上,司马迁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考古的麻烦的。他的史书依据的传言和神话相当多,还有的因为他文学家的气质和战国的遗风使得他语焉不详,留下了不少历史的空白和漏洞。在细节上也使得我们很难去考证那些早已经尘封的事情了。

      虽然如此,司马迁和他的史书,他连个名字也没有这个这本书留下就匆匆地走了,他到哪里去了呢?无人知道。但是他的这本被后人尊为经典的号称《史记》的书却让我们认识了两千多年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和中国曾经发生的事情。要是没有司马迁,我们中国的历史就会更加地混沌,就像世无生孔子,万古成暗夜一样,司马迁也是中国的圣人!他让中国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是何处人的后代,是如何走到一起来的。有了这些认识,我们才不会数典忘祖,才不会不知道自己的根基。

    我写下这些文字,就是想用通俗的文字来纪念司马迁,纪念我们的这个伟大的圣人和民族的先祖。也是想让我读中学的女儿不至于数典忘祖。我的史记故事一百人到这里就完了,谢谢大家的阅读和批评指正。也谢谢天下书库网给我提供了一个可以推广的平台。谢谢大家了。



相关推荐

    史记中的小故事:酒肉池林  &nb

    史记中的小故事:霸王别姬的故事  

    史记中的故事:焚书坑儒的故事  &

    史记中的故事:拔山扛鼎的故事  &

    史记中的故事:网开一面的故事  &

    史记中的著名故事:张仪“连横”的故事 &nb

    史记著名故事:曹操献刀  &nbs

    史记著名故事:司马昭之心  &nb

    1、    &

    史记中的故事: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