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
阅读数:170 评论数:0
跳转到新版页面分类
数学
正文
一、线性规划
(1)基本形式
- 目标函数
$Z = c_1x_1 + c_2x_2 + \cdots + c_nx_n$
- 约束条件
- $a_{11}x_1 + a_{12}x_2 + \cdots + a_{1n}x_n \leq b_1$
- $a_{21}x_1 + a_{22}x_2 + \cdots + a_{2n}x_n \leq b_2$
- $\vdots$
- $a_{m1}x_1 + a_{m2}x_2 + \cdots + a_{mn}x_n \leq b_m$
- 非负约束
$x_1, x_2, \ldots, x_n \geq 0$
其中,$Z$ 是需要最大化或最小化的目标函数,$c_i$、$a_{ij}$ 和 $b_i$ 是已知的系数,$x_i$ 是决策变量。
(2)解决线性规划的方法
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通常依赖于数学优化和算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单纯形法**(Simplex Method)。单纯形法是一个迭代过程,通过在可行域的顶点之间移动来寻找最优解。
除了单纯形法,还有其他方法如**内点法**(Interior Point Methods),特别是对于大规模线性规划问题,内点法在计算效率上有时会优于单纯形法。
二、整数规划
(1)定义
- 目标函数。$Z = c_1x_1 + c_2x_2 + \cdots + c_nx_n$
- 结束条件。由一组线性等式或不等式组成,形式如下:
- $a_{11}x_1 + a_{12}x_2 + \cdots + a_{1n}x_n \leq b_1$
- $a_{21}x_1 + a_{22}x_2 + \cdots + a_{2n}x_n \leq b_2$
- $\vdots$
- $a_{m1}x_1 + a_{m2}x_2 + \cdots + a_{mn}x_n \leq b_m$ - 二进制约束。$x_i \in \{0, 1\}$ 对所有 $i = 1, 2, \ldots, n$
其中,$Z$ 是需要最大化或最小化的目标函数,$c_i$、$a_{ij}$ 和 $b_i$ 是已知的系数,$x_i$ 是决策变量。
(2)解决方法
0-1型整数规划问题的求解通常比一般的线性规划问题更加复杂,因为它们属于NP难问题,意味着没有已知的多项式时间算法可以解决所有这类问题。常用的求解方法包括:
- 分支定界法。通过系统地枚举决策变量的所有可能组合,然后逐步缩小搜索范围,剪枝掉不可能达到最优解的分支。
- 割平面法。先忽略整数约束求解线性规划松弛问题,然后逐步添加割平面(线性不等式)来排除非整数解,逼近整数最优解。
- 启发式算法。包括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蚁群算法等,通过模拟自然界的过程来寻找近似最优解。
三、非线性规划
(1)定义
- 目标函数。$f(x) \rightarrow \text{maximize} $ 或 $f(x) \rightarrow \text{minimize}$,其中 $f(x)$ 是非线性函数。
- 约束条件。包括等式约束 $g_i(x) = 0$ 和不等式约束 $h_j(x) \leq 0$,其中 $g_i(x)$ 和 $h_j(x)$ 是非线性函数。
- 变量约束。$x_i \geq 0$ 或无约束。
(2)解决方法
- 梯度法。使用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梯度信息来迭代寻找最优解。
- 牛顿法和拟牛顿法。基于目标函数的二阶导数(Hessian矩阵)来迭代求解,适用于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充分光滑的情况。
- 内点法。从可行域的内部出发,通过迭代逼近最优解,适用于大规模问题。
- 遗传算法。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学原理的启发式搜索算法,适用于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高度非线性、不光滑或连续性差的问题。
- 序列二次规划。通过将非线性问题近似为一系列的二次规划问题来求解。
四、图与网络模型及方法
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目的是在加权图中找到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即这条路径上的边的权重和最小。
(1)Dijkstra算法
- 描述。Dijkstra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用于在加权图中找到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它不能处理带有负权边的图。
- 原理。从起点开始,逐步扩展到距起点最近的顶点,然后更新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直到所有顶点都被访问过。
- 时间复杂度。使用优先队列优化后的时间复杂度为 $O((V+E) \log V)$,其中 $V$ 是顶点数,$E$ 是边数。
(2)Bellman-Ford算法
- 描述。Bellman-Ford算法可以处理带有负权边的图,并且能检测图中是否存在负权回路。
- 原理。通过对所有边进行 $V-1$ 次松弛操作(尝试更新每条边的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来逐步找到起点到所有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
- 时间复杂度。$O(VE)$,其中 $V$ 是顶点数,$E$ 是边数。
(3)Floyd-Warshall算法
- 描述。Floyd-Warshall算法用于找到所有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适用于带有正权边或负权边(但不包含负权回路)的有向图和无向图。
- 原理。通过动态规划,逐步考虑通过中间顶点更新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
- 时间复杂度。$O(V^3)$,其中 $V$ 是顶点数。
(4)A*算法
- 描述。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用于在加权图中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它通过使用启发式函数来估计从当前顶点到终点的成本,从而减少搜索空间。
- 原理。A*算法结合了Dijkstra算法和贪心算法的优点,使用 $f(n) = g(n) + h(n)$ 来选择下一个访问的顶点,其中 $g(n)$ 是起点到当前顶点的实际距离,$h(n)$ 是当前顶点到终点的估计距离。
- 时间复杂度。取决于启发式函数的选择,理想情况下接近 $O(E)$,但最坏情况可能接近 $O(V^2)$。
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 MST)是图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指的是在一个加权连通图中找到一个权重总和最小的生成树,即包含图中所有顶点且边的权重之和最小的树。
(1)Kruskal算法
- 描述。Kruskal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它按照边的权重从小到大的顺序考虑每条边,并将边加入生成树中,前提是加入这条边不会形成环。
- 原理。算法初始化时,每个顶点自成一个集合。遍历所有的边,如果一条边的两个顶点属于不同的集合,则将这两个集合合并,并将这条边加入生成树中。使用并查集数据结构可以有效地进行集合的合并和查询操作。
- 时间复杂度。$O(E \log E)$ 或 $O(E \log V)$,其中 $E$ 是边的数量,$V$ 是顶点的数量。这里的时间复杂度主要由边排序和并查集操作决定。
(2)Prim算法
- 描述。Prim算法也是一种贪心算法,它从图中的某一顶点开始构建最小生成树,逐步扩展生成树,每次添加一条连接生成树和剩余顶点的最小权重边。
- 原理。算法初始化时,选择一个顶点作为生成树的起点。在每一步,找到所有连接生成树和未包含在树中的顶点的边中权重最小的那条边,并将其加入生成树中,直到所有顶点都被包含在树中。
- 时间复杂度。使用优先队列优化后,时间复杂度为 $O(E + V \log V)$。
(1)定义
在一个网络 $G=(V,E)$ 中,每条边 $(u,v) \in E$ 都有一个非负容量 $c(u,v)$,表示从顶点 $u$ 到顶点 $v$ 的最大流量。我们要找的是从源点 $s$ 到汇点 $t$ 的最大流量,即在不违反边容量限制的情况下,能够从 $s$ 流向 $t$ 的最大量。
(2)Ford-Fulkerson方法
Ford-Fulkerson方法是解决最大流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基于贪心算法的思想,通过寻找增广路径(augmenting path)来迭代增加流量,直到找不到任何增广路径为止。
- 增广路径。从源点到汇点且每条边的流量都小于其容量的路径。
- 残余网络。对于网络中的每条边,残余网络包含两部分信息:原边的残余容量和反向边的流量。
算法步骤:
- 初始化。开始时,所有边的流量都设为0。
- 寻找增广路径。在残余网络中寻找从源点 $s$ 到汇点 $t$ 的增广路径。可以使用深度优先搜索(DFS)或广度优先搜索(BFS)。
- 增加流量。根据增广路径中的最小残余容量,增加路径上每条边的流量。
- 更新残余网络。更新残余网络中的边容量和反向边的流量。
- 重复。重复步骤2到4,直到找不到增广路径为止。
(3)Edmonds-Karp算法
Edmonds-Karp算法是Ford-Fulkerson方法的一个具体实现,它通过广度优先搜索(BFS)来寻找增广路径,这保证了每次增加的是最短的增广路径,从而避免了Ford-Fulkerson方法可能出现的无限循环。
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PERT)和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 CPM)是两种广泛应用于项目管理中的技术,用于规划、安排、组织和控制复杂项目的各个方面。尽管这两种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都旨在帮助项目经理识别项目的最短完成时间以及哪些活动是对完成时间影响最大的关键活动。
五、插值拟合
(1)线性最小二乘法
在最简单的情况下,最小二乘法用于线性模型,即模型是未知参数的线性组合。考虑一个线性模型:
$y = \beta_0 + \beta_1x_1 + \beta_2x_2 + \ldots + \beta_nx_n + \epsilon$
其中,$y$ 是因变量,$x_1, x_2, \ldots, x_n$ 是自变量,$\beta_0, \beta_1, \ldots, \beta_n$ 是模型参数,$\epsilon$ 是误差项。
目标是找到参数 $\beta_0, \beta_1, \ldots, \beta_n$ 的值,使得所有观测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最小:
$S = \sum_{i=1}^{m} (y_i - (\beta_0 + \beta_1x_{1i} + \beta_2x_{2i} + \ldots + \beta_nx_{ni}))^2$
(2)求解方法
考虑一个线性模型:
$y = \mathbf{X}\boldsymbol{\beta} + \epsilon$
其中,$y$ 是因变量向量,$\mathbf{X}$ 是设计矩阵(每一行对应一个观测值,每一列对应一个自变量),$\boldsymbol{\beta}$ 是模型参数向量,$\epsilon$ 是误差项向量。
我们的目标是找到参数 $\boldsymbol{\beta}$,使得误差平方和最小:
$S(\boldsymbol{\beta}) = \|\mathbf{y} - \mathbf{X}\boldsymbol{\beta}\|^2$
将 $S(\boldsymbol{\beta})$ 展开,得到:
$S(\boldsymbol{\beta}) = (\mathbf{y} - \mathbf{X}\boldsymbol{\beta})^T(\mathbf{y} - \mathbf{X}\boldsymbol{\beta})$
$= \mathbf{y}^T\mathbf{y} - \mathbf{y}^T\mathbf{X}\boldsymbol{\beta} - \boldsymbol{\beta}^T\mathbf{X}^T\mathbf{y} + \boldsymbol{\beta}^T\mathbf{X}^T\mathbf{X}\boldsymbol{\beta}$
要找到 $S(\boldsymbol{\beta})$ 的最小值,我们对 $\boldsymbol{\beta}$ 求导,并令导数等于零:
$\frac{\partial S}{\partial \boldsymbol{\beta}} = -2\mathbf{X}^T\mathbf{y} + 2\mathbf{X}^T\mathbf{X}\boldsymbol{\beta} = 0$
解上述方程,得到:
$\mathbf{X}^T\mathbf{X}\boldsymbol{\beta} = \mathbf{X}^T\mathbf{y}$
这就是正规方程。它提供了一种直接计算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的参数 $\boldsymbol{\beta}$ 的方法。当 $\mathbf{X}^T\mathbf{X}$ 可逆时,我们可以直接求解 $\boldsymbol{\beta}$:
$\boldsymbol{\beta} = (\mathbf{X}^T\mathbf{X})^{-1}\mathbf{X}^T\mathb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