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春秋战国历代皇帝年表

阅读数:79 评论数:0

跳转到新版页面

分类

历史

正文

西周:约公元前l046年--前770年 共约400年,历12王
建都:镐京(西安) 

称谓 生卒年份(在位时长) 事件
武王发 7年 观兵孟津、牧野之战
成王诵,武王之子 37年 周公辅政、管叔、蔡叔、霍叔等联合武庚的“三监之乱”、成康之治
康王钊,成王子 26年 周公辅政、成康之治、攻伐鬼方(今陕西省西北部)和东南各地
昭王瑕,康王之子 51年 三次攻楚失败而客死汉江
穆王满,昭王之子 55年 好征伐、开疆拓土
共王紧扈,穆王之子 12年 土地私有化、止征伐、灭密须国、击败西戎
懿王囏jiān,共王之子 25年 生性懦弱、西戎屡次进攻,被迫将都城迁往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北伐犬戎
孝王辟方,共王弟弟 15年 太子懦弱,乘机夺取了王位、申侯之谋、孝王封秦
夷王变,懿王子 16年 诸侯国叛乱不断
厉王胡,夷王子 37年--共和时代 14年 被国人放逐的暴君
宣王靖,厉王子 46年 宣王中兴
幽王宫湼 11年 烽火戏诸侯、亡国被杀

【注:1,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2,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之后,由共伯和摄行王事,称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直到周厉王死后,还政于其子周宣王前后14年的这段时期,史称共和行政。一说是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主政,所以又称周召共和】

 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文王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尚的辅佐下,开始了“翦商”的准备,先后灭耆、邗、崇等国,又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于是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在迁都后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发继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继续周朝的灭商行动。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并与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商纣。此后,武王又打败商军于牧野,攻占商都朝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武王死后,其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权。在他的统治下,周消灭了各个叛乱势力,东迁国都于“雒邑”,加强了对东方诸部的统治。分封周室亲戚及有功大臣为诸侯。建立“周刑”稳定了社会秩序。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治理,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开始走向繁荣。西周自成王,经康王、昭王、至穆王,是向外扩张的时期。成王时代周公旦平定了东方的小诸侯国,而康王、昭王、穆王等人也都使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有所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了周朝的鼎盛时期。昭王后期,周王朝又开始了南征。十九年,昭王亲率大军伐楚,但却因不得民心而失败了,昭王也死于南方。
  
  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对人民大肆压迫,却又禁止人们议论国事,致使人民怨声载道。最后,愤怒的人民冲入王宫,赶走了厉王,结束了厉王的残暴统治。至此,周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厉王逃走后,诸侯推举共伯和摄理王事,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司马迁着《十二诸侯年表》就从这一年开始,自此中国才有了准确的纪年)。共伯和好行仁义,在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代国王行使权力长达十四年。逃亡的周厉王薨后,共伯和立太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宣王是位开明的君主,以昭公、周公二相为辅,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贤臣,使得国家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统治,各国诸侯纷纷来朝见周天子,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宣王中兴”。然而,中兴的局面并没有长久保持下去,宣王薨,子宫涅继位,是为幽王。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与厉王一样,他也是昏庸之君。他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当犬戎举兵大举进攻的时候,幽王再次点燃烽火,竟没有一个诸侯发兵相救。幽王兵败,死于骊山脚下。他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拥立宜臼为平王。平王东迁,史称“东周”。自此,西周王朝宣告灭亡。
  
  周朝礼仪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直至春秋时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时的农官,所以它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随着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在当时,已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周朝。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当时社会在科学上的进步和发展。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共515年,历25王
建都:洛阳

称谓 生卒年份(在位时长) 事件
平王宜臼,幽王之子 51年 东迁至洛邑、进入春秋时期
桓王林,平王孙 23年  
庄王佗,桓王长子 15年 子克之乱、管仲改革、齐鲁长勺之战
厘王胡齐,佗的长子 5年  
惠王阆,厘王之子 25年  
襄王郑,惠王之子 33年  
顷王壬臣,襄王之子 6年  
匡王班,顷王之子 6年  
定王瑜,匡王之弟 2l年  
简王夷,定王之子 14年 吴国攻楚
灵王泄心,简王之子 27年 弭兵会盟
景王贵,灵王第二子 25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时,财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国乞讨
悼王猛,景王之子 1年  
敬王匈,景王次子 44年 击败姬朝,巩固了王位
元王仁,敬王子 7年 勾践灭吴
贞定王介,元王子 28年 三家分晋,魏国李悝变法
哀王去疾,贞定王长子 1年 为弟姬叔袭杀
思王叔,哀王之弟 1年 姬叔杀害周哀王即位,又被弟姬嵬所杀
考王嵬 15年 攻杀兄思王而继位
威烈王午,考王之子 44年 册封魏、赵、韩为诸侯
安王骄,烈王之子 26年 田氏代齐、楚国吴起变法
烈王喜,安王之子 7年  
显王扁,烈王弟 48年  
慎靓王定,显王子 6年 纵横家
赧王延,慎靓王之子 59年 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经犬戎侵袭,十分残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许、鲁等诸侯拥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即位,是为平王。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周。周平王依仗晋、郑、虢等诸侯的力量,勉强支持残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越来越有发展,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时期。

周桓王姬林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孙。平王病死时,太子姬狐正居于郑国为人质。郑伯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继位。姬狐因一路上哀伤过度,回朝后就病死。姬林便被郑伯和周伯黑肩扶立为天子。
  
姬林在位期间,因郑伯扶立他有功,将位于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赐给郑国,周王朝的疆域又缩小了。公元前697年3月,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卧室托付说:“依照祖宗制度,我立了嫡长子姬佗为太子。但是,我所钟爱的却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将姬克托付给你,日后如果姬佗寿终,就兄终弟及,让姬克继位。你要尽力办好这件大事。”不久,姬林病死于洛邑。

姬佗,是周桓王长子,桓王病死后继位。姬佗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桓王临终时的嘱咐,策划要杀掉姬佗,改立姬克为国君。辛伯劝阻他说:“嫡庶有别,废嫡立庶,这是内乱的根源阿!”周公黑肩不听。于是,辛伯将这一阴谋报告了姬佗,姬佗就立即捕杀了周公黑肩。姬克见事情败露,逃奔燕国。这件事史称“子克之乱”。
  
  姬佗在位的公元前685年,齐国经历了多年内乱后,公子小白被立为国君,即齐桓公。他不计私仇,将曾几乎射死自己的名臣管仲设计从鲁国接回,任命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进行了改革,逐渐强盛了起来。第二年,因为鲁国曾经阻挠过齐桓公即位,齐桓公发兵攻鲁,鲁军迎战于长勺(今地不详)。鲁庄公见敌强我弱,急于想挥兵攻击,被臣子曹刿劝阻。齐军自恃强大,连续三次击鼓冲锋,都未能奏效,顿时气竭力衰,军心涣散。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战术,发动反击,一鼓作气地击败了齐军。

姬胡齐,东周第四代国王,他是周庄王姬佗的长子,姬佗并不喜欢姬胡齐,而是喜欢姚姬女士生的小儿子姬颓。姬胡齐能继位是因为他是长子。
  
  他在位间,宋国发生内乱,国君愍公被弑,齐桓公趁机约宋,陈,蔡,邾四国会盟,商议平定宋乱。

周惠王,姬阆,周庄王孙子,周厘王(僖王)儿子,非常贪婪,即位后占取蔿国的园圃饲养野兽,强取周大夫边伯靠近王宫的房舍,夺取周大夫詹父和子禽、祝跪的土地田产,收回膳夫石速俸禄,引起蔿国五大夫及石速的强烈不满。

姬郑,周惠王之子。襄王时期,诸侯争霸日益激烈,诸侯为夺霸权各显其能,使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在大国争霸、小国林立时代,称霸于诸侯,为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周襄王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襄王崩,其子顷王壬臣立。

姬壬臣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致于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2月了。
  
  姬壬臣在位时,邾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的诸侯为邾文公。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准备迁都到绎山(也称峄山,在今山东省邹县南)。占辞上说:“迁都有利于民,但是有害于君,会使君短命。”当时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纷纷劝阻迁都,邾文公却说:“上天让民树立了君,就是为了替民谋利.如果迁都有利于民,就迁吧。”他还是把都城迁到了绎山。不久,邾文公果然病死了,这虽是巧合,时人却纷纷赞誉邾文公的贤良。

姬瑜,周顷王之子、周匡王之弟。定王即位之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中央权力继续削弱。

姬夷为周定王之子,东周第10代君王。公元前586年周定王死后即位,周简王在位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故其本人也无要事可述。此期间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位于东南地区,原为楚国属国的吴国兴起,攻入楚国,几乎亡楚。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时的公元前546年7月,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国的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
  
  “弭兵会盟”后的10多年间,因为楚国专注于对付吴国,晋国则忙于应付内事,无力开战,所以会盟的10个国家没有发生过战争。然而,各国内部的争权斗争却异常尖锐。“弭兵会盟”也就成为春秋时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会盟以前以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为主,会盟以后却以各国内部大夫间的兼并为主。

景王在位时,因嫡长子太子寿早死,原立姬猛为太子,但景王又宠爱庶子姬朝,于病重时要大夫孟宾扶立姬朝,而没来得及就病死。景王死后,同月贵族刘卷、单旗将盂宾杀死,仍拥立姬猛为帝。
  
  姬猛继位后,姬朝很不甘心,就带领失去职位的旧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乱,争夺王位。刘卷被打败逃了,单旗保护着姬猛待在王宫内。姬朝的党徒乘深夜潜入宫中,劫走了姬猛。单旗突围而逃,姬朝的徒众挟持着姬猛追赶单旗。半路上,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护迎他避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不久,派兵护送他回都城。

姬匄周景王次子,继兄周悼王为周王,称东周君。敬王继位后,和西王姬朝长期相互攻伐,争夺帝位。六年后,他在晋兵帮助下,击败姬朝,巩固了王位。

姬仁,周敬王子。敬王死后继位,周元王姬仁继位的这一年(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不过也有学者把三家分晋做为战国的开端。姬仁在位期间,越王勾践于攻灭吴国后,统帅大军乘胜北渡淮河,在徐(今山东省滕州南)约齐、晋、鲁、宋等国会盟。会盟后,派人给姬仁送去贡品,姬仁也回赠勾践以祭祖用的肉,册命他为伯,承认他处于诸侯的领袖地位,勾践成为一时的霸主。

姬介。周元王子。元王死后继位,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3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3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晋国国君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

周考王姬嵬在位期间,封弟姬揭于王城,以继续周公的官职,史称周桓公。时人称此国为“西周”。周桓公死,传位于子威公。威公死,传位于惠公。惠公长子史称西周公。惠公又封少于班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史称“东周”。这样,在周王室的领地内,又建立了“西周”、“东周”两个小国。

名姬午,为周考王之子。在位时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此即“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03年,分别册封魏、赵、韩为诸侯国。魏国当时的国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着名政治家李悝进行改革,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赵国国君烈侯也任用公孙连等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吏治,提高统治机构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使赵国逐渐强盛起来。

姬骄,周威烈王之子,威烈王死后继位,中国东周第二十二代天子。在位时封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是谓“田氏代齐”。姬骄在位期间,齐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国国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
  
  公元前386年,姬骄封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这标志着齐国的新兴的封建势力取代了旧势力。当时,楚国国君是悼王,他于公元前382年任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卫国人吴起进行变法。吴起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改善财政,增加军事力量。这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南平百越,北灭陈、蔡等国,又大败魏国。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后,仇视变法的旧贵族发动叛乱,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废除了新政,使楚国的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国没有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力量,最终为秦国所攻灭。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一起将徒有虚名的晋国国君俱酒废为平民,瓜分了他仅有的一点领地,使晋国名实俱亡。

姬定。周显王子,显王死后继位。周慎靓王姬定在位期间,战国七雄为了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时几个较弱的国家联合,攻打一个强国,称为“合纵”:有时一个或两个强国(主要是秦国和齐国)联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一些游说之士研究天下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国君进行合纵或连横,历史上称他们为纵横家。为了解除当时最强盛的秦国对各国的威胁,公元前318年,魏国的相公孙衍发起了一次五国合纵攻秦的战役,五国是魏、赵、韩、楚、燕,推举楚国为纵长。同年,五国联军进抵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境内),秦出兵迎击,联军撤走。第二年,秦军又与五国中的韩、赵、魏军队大战于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秦军斩杀敌方8万人,取得大捷,挫败了这一次的五国合纵。公元前316年,秦军攻灭了巴、蜀两个小国(今四川省境内),接着大量移民,占领了巴、蜀,取得了日后顺长江东下攻击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有利的战略地位,为日后灭楚创造了重要条件。

姬延,周慎靓王之子,是东周的第25位国王,也是最后一位国王,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但他在位时期,东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洛邑(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从他的谥号上看不是),对于挽救危亡的周国都没有什么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周赧王六十年(前255年),一百多岁的周赧王悲愤而死,周民东亡,秦取九鼎,后七岁,秦灭东周公国。

春秋战国:  
春秋:公元前77O--475;
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有120多个,经过不断兼并,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其中,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

前685年即位,在位43年


    齐桓公姜小白,齐国乃姜太公的封地,桓公是姜太公吕尚十二代孙,齐襄公弟。襄公死后,先公子纠回国即位,并用管仲为相,逐渐强国,是最早的诸侯盟主,在位43年,死于前643年。

晋文公

(前698-前628)

前637年即位,在位9年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国是周成王(周武王子)弟唐叔的封地,是周室宗亲。重耳是晋献公的次子,早年因怕被献公杀出逃,周游各国,尝尽人间酸苦,直到前637年才回国即位,已经是62岁高龄了。他即位后注意发展农业,手工业,使晋国很快强盛起来。前632年在与楚国的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军而名镇天下,成为盟主,“退避三舍”的成语也出自这次战争。晋文公在位9年死,但晋国的霸业则长达80多年。

秦穆公

前659年即位,在位38年


    秦穆公赢任好,前656年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与晋国结成秦晋之好,但秦国与晋国还是爆发了殽之战,秦国打败,穆公励精图治,用百里奚等人,终于于前624年打败晋军,遂霸西戎。

宋襄公

前650即位,在位13年


    宋襄公姓子名兹父,宋国是商纣王兄微子的封地。襄公未即位就贤名原扬,即位后又一派盟主作风,号盟诸侯,单只有一些小国参加,襄公怒,发兵功楚,与楚国战于“泓”,楚军过河,宋将要半渡击之,宋襄公不准,等楚军过河后,列好队,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宋襄公“以礼治军”,贻误战机,被后人耻笑。

楚庄王

前613即位,在位22年

    楚庄王姓芈名侣,楚穆王的儿子。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淫乐。后经大臣伍举谏言,勤理政事,三年而霸,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来历。他任孙叔敖为相,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楚强。先后征服大小国二十多个,成为中原霸主。

 

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发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以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齐桓公。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 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齐国以称霸北方。后来,齐国又于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吴国是春秋中前期发展起来的新兴诸侯国家,它本是楚国的属国,但随着后来的强大逐渐脱离了楚国的统治。前五零六年,吴国打举进攻楚国。在战争中,吴国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两百年经营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资。这场吴楚大战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战事,战争的结果使楚国受到空前的创伤,而吴国则渐渐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为南方大国。

 

 

越国与吴国相同,都是楚的属国,但越的兴起比吴还要晚一些,直至允常执政时期,越主才始称为王。在此之后,越王在楚的旧臣文种和范蠡的协助下,击退来犯的吴国。后吴王夫差任又用吴子胥为将,大胜越国,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践并不甘心失败,他住于薪柴之中,并每日尝一次苦胆,以示不忘国仇。经过几年的准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成为继吴之后的又一个南方大国。

 

 

在几大强国中,秦国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秦成为春秋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秦穆公执政期间,曾任用谋臣百里溪,使秦国强盛一时。但秦国地处中原之北,与戎狄、羌等北方诸族混居,故华夏诸侯一直以秦为戎狄国,禁止其会盟中原,而这却给了秦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到后来战国时期,秦才能以强大的实力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

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到战国初年,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赢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征程,在九年的时间里,秦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并于前二二一年统一了全国。

秦孝公

(前382-前338)

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赢渠梁,秦献公子,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他死后商鞅被杀,但变法的成果被继承下来,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齐威王

(-前320)

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齐威王田因齐,齐国国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人,齐威王的祖父废掉齐王,自立为齐国主,齐威王即位时已三世。他很注意选拔人才,用孙膑为军事,两次大败魏军,并在马陵射杀魏将庞涓,从此魏国一蹶不振。齐威王还从谏如流,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就是齐威王。他在位36年,死于前320年。

魏惠王

(-前319)

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他死于前319年。

燕昭王

(-前279)

前311即位,在位32年


    燕昭王姬职,周召公三十八代孙。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小,屡次败于齐国,燕昭王发誓报仇,他以重金求贤才,招到乐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大举伐齐,大败齐军,陷齐城七十余。燕昭王死于前279年。

 

赵武灵王

(-前295)

 

前325即位,在位27年

    赵武灵王赵雍。赵国是经“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赵武灵王即位时屡受匈奴侵扰,他进行改革,“胡服骑射”,奖励耕战,国力日强,前298年,他让位与儿子何,后因内乱死于沙丘宫中,赵国大乱。

 

 

秦国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较弱的国家之一,所以秦统治者一直力图改变这种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魏国人商鞅应暮入秦,自此,秦国进入了其快速发展的阶段。商鞅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实行组织民户、奖励军功及变领主制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使秦国国富民强,成为战国第一大国。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其他旧势力的反对,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车裂之刑,而他所设立的新法却广泛被秦人接受,成为此后秦国政策的基础。就在商鞅变法的同年,秦国灭蜀,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宜首难攻故而被称为“天府雄国”。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使之完全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

 

 

韩原为晋国韩氏家族,在“三家分晋”之后才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家。它东临魏国,西靠函谷关,占据军事要道,故而连年争战不断。公元前三五八年,韩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执行苛刻政治,使韩的国力暂时得到加强,但没过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韩国也六国中是最早被秦消灭的国家。

 

 

魏国与韩国相同,也是由晋分裂出的国家之一,并且在三个国家之中实力较强,加之魏文侯时的“李悝变法”,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快强大起来。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从而使魏国达到鼎盛时期。前三五四年,魏国发兵攻打赵国,齐国派救兵援赵,击败赵国。后来,齐国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以“增兵减灶”之计在马陵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魏国,使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精力与其他六国交战,直至其被秦国灭亡。

 

 

赵国是“三家分晋”所形成的第三个国家,它都于邯郸,与齐、燕相临。战国后期,赵国因有名相蔺相如、大将廉颇等大臣忠心为国,使赵国颇为强大。而有关廉颇、蔺相如二人“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也被后人传为佳话。在廉颇、蔺相如辅佐的十年中,强秦一直未敢对赵国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将白起用离间计使赵王弃用廉颇而用赵括为将,才于长平击败赵军,杀其士卒达四十万。使秦以此为契机,逐步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燕国原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因其远离中原,使之得以相对安宁,并无太多战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国已成为北方的大国。至燕太子丹的时代,太子因见秦国强大,早晚会对燕国的统治不利,于是谴刺客荆轲刺杀秦王,不料,荆轲被秦王斩于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对燕深恨不已,秦王赢政于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蓟(今北京)了,消灭了燕国。

 

 

齐国是六国中比较强大的国家,因其远离秦国,故而一直未与秦国有正面冲突。前三一四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之际,出兵攻占了蓟城,但在燕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国。而燕昭王为报一箭之仇,任乐毅为大将,联合三晋、秦、楚等国大举伐齐,联军只用半年时间便攻占了齐国除莒和即墨两城外的大部分国土,险些亡国。此后,齐国大将田单以此两城为基础,以少胜多,大败燕军于城下,才使齐国免遭亡国之祸。但在这五年的战争中,齐国损失惨重,而使其强国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复。

 

 




相关推荐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两次超级动乱的时期,一次是西晋之后的五胡十六国与东晋、南北朝时期,另外一次就是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 五胡十六国 <img src="htt

三皇: &nbsp; 燧人氏(天皇,取火)、伏羲氏(人皇,织网)、神农氏(地皇,农耕技术、尝百草) 五帝: &nbsp;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自此完。 <img src="http://123

二、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 约400余年 姒姓,历17王<strong

商周时期,匈奴和东胡就已经存在与北方。 <img src

<img src="http://123.56.17.129:2177/images/%E6%98%8E%E5%8C%97%E4%BA%A

1、文艺复兴 &nbsp;&nbsp;&nbsp; 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发源于意大利佛罗伦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2、古典主义

明代:东起鸭绿江畔,西至祁连山下,经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市自治区。 <div style="overfl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 约400余年 姒姓,历17王建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年--前2O7年 共15年,历3帝,嬴姓,建都:咸阳(西安)&nbsp;&nbsp;